2021年第36卷第1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多级轴流压气机气动设计体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
    陈禹田,姜玉廷,洪青松,徐 宁
    2021, 36(11):1.
    [摘要](956) [HTML](0) [PDF 4.33 M](684)
    摘要:
    轴流压气机设计体系对压气机的设计周期和性能有着重要影响。为了能够更好地了解轴流压气机设计体系的发展情况,本文对其进行了整理综述。首先,结合轴流压气机涉及到的设计方法,对国内外轴流压气机设计的发展过程进行了介绍,主要包括一维二维设计体系、准三维设计体系和全三维流场计算模拟技术;然后,在整理完整设计体系要求的基础上,简述了国内外现有比较完整的轴流压气机设计体系。就目前发展来看,随着工程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全三维流场计算模拟技术势必会成为今后的发展焦点,各公司和研究机构也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设计体系开展技术攻关。
    2  水轮发电机组下导轴承油雾成因分析
    庞嘉扬,刘小兵,任明辉,张 攀
    2021, 36(11):13.
    [摘要](744) [HTML](0) [PDF 2.58 M](441)
    摘要:
    为了研究水轮发电机组下导轴承油雾成因和机理,设计了抑制油雾逸出的新型轴承结构。运用VOF两相流模型和SST k-ω湍流模型,基于有限差分法,从流场特性、温度特性和相分布等方面分析了轴承油雾形成的原因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下导轴承的油雾形成主要与轴承结构相关;轴领内外两侧空腔的巨大压力差为油雾的逸出提供了驱动力,下导轴承挡油管缺乏密封结构,巨大空腔为油雾提供了逸出通道,最终导致油箱油雾大量逸出;轴瓦与轴领的摩擦生热导致部分润滑油气化形成气态油雾,油雾从轴领与挡油管之间的空腔散发出去。
    3  近临界CO2透平膨胀机设计与内流平衡相变研究
    姜 华,魏丽红,郭芮伶,宫武旗
    2021, 36(11):20.
    [摘要](265) [HTML](0) [PDF 2.05 M](481)
    摘要:
    基于均相理论及流体动力守恒原理,对进口处于近临界区、出口为两相状态及质量流量为5.5 kg/s的透平膨胀机进行设计,得到膨胀机蜗壳、喷嘴和工作轮的基本几何参数,再采用平衡相变模型对膨胀机内流相变特性进行数值分析。结果显示:喷嘴入口处开始产生气体,叶轮出口气体质量分数为27%,等熵效率为65%,与设计值相差9.72%。结果表明,此设计方法可以用来设计两相状态CO2透平膨胀机,平衡相变模型适用于CO2透平膨胀机的内流相变特性研究。
    4  颗粒体积分数对天然气水合物多相混输泵内流特性的影响
    史广泰,舒泽奎,王彬鑫,钭江龙
    2021, 36(11):26.
    [摘要](205) [HTML](0) [PDF 3.11 M](425)
    摘要:
    为研究颗粒体积分数对天然气水合物多相混输泵内流特性的影响,基于ANSYS CFX软件采用非均相模型和particle模型,选用甲烷水合物颗粒体积分数为5%、10%、15%和20%的海水为介质,对多相混输泵流场进行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当颗粒体积分数较低时多相混输泵叶轮和导叶内旋涡较小,但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多相混输泵叶轮和导叶内轴向旋涡逐渐增大;在叶轮流道内颗粒分布较为均匀,而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导叶内较大的旋涡影响导致颗粒在导叶内出现明显的聚集现象,在导叶叶片表面颗粒主要聚集在吸力面前半部分,其分布区域远大于压力面,即导叶吸力面更易受到磨损;随着颗粒体积分数的增加,多相混输泵的扬程和效率均逐渐降低。
    5  变循环压缩系统单外涵模式外涵节流特性分析
    吴 森,于贤君,施恒涛,刘宝杰
    2021, 36(11):34.
    [摘要](982) [HTML](0) [PDF 2.54 M](453)
    摘要:
    为了解某双外涵变循环发动机压缩系统的风扇、核心机驱动风扇级(CDFS)和高压压气机三者之间的流动匹配机理,利用流体力学软件Numeca,在三个典型内涵道背压下,获得了单涵道模式下的外涵道节流特性。结果表明:对外涵道的节流可以实现涵道比的大幅度调节,可以通过影响风扇和CDFS的工作状态来实现外涵道增压比和内外涵道绝热效率的大幅度调节。
    6  气膜孔堵塞对叶片吸力面换热性能影响
    李广超,刘 野,郭云修,张 魏
    2021, 36(11):41.
    [摘要](706) [HTML](0) [PDF 2.31 M](397)
    摘要:
    为研究热障涂层喷涂过程造成的气膜孔堵塞对叶片吸力面换热特性的影响,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叶片吸力面气膜孔堵塞比为0.2~0.8时传热系数的变化规律。将吹风比作为控制冷热流体流量比例的气动参数,在其变化范围为0.5~2.0情况下,详细分析了气膜孔堵塞对孔下游肾形涡、叶片壁面传热系数二维分布和展向平均传热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吹风比相同的情况下,堵塞比越大,传热系数增幅越大;堵塞使肾形涡尺度和强度显著增大,导致壁面传热系数增大,吹风比越大,这种效应越明显;相比于无堵塞情况,堵塞比为0.2时传热系数基本不变,堵塞比为0.5时传热系数增大5%~7.2%,堵塞比为0.8时传热系数增大9%~12%。
    7  基于扩压因子流型的压气机快速性能预测算法
    周 蕊,杨 波,谷传纲,任兰学
    2021, 36(11):47.
    [摘要](741) [HTML](0) [PDF 3.54 M](411)
    摘要:
    为快速、准确地获得压气机性能参数、完成压气机性能预测,实现压气机优化设计,基于流线曲率法,将扩压因子作为控制方程、损失模型、熵增修正模型及落后角模型中的关键参数,建立轴流压气机性能快速预测算法。利用该算法对某跨音速轴流压气机性能参数进行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主流商业软件计算结果及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发现:该算法计算效率高,能够快速且较为准确地完成压气机整体性能和沿叶高方向流场参数的预测;计算范围广,在不同转速、不同流量等非设计工况下算法预测结果均与试验及数值模拟数据接近;所选取与完善的经验公式合理可靠,能够较好地描述压气机内部流动。
    8  多级轴流压气机吸雨性能变化的数值研究
    王梓祎,罗铭聪,王静宜,刘奥铖
    2021, 36(11):57.
    [摘要](175) [HTML](0) [PDF 2.58 M](414)
    摘要:
    为了研究吸雨对轴流压气机性能和稳定性的影响,以某型三级轴流压气机为研究对象,利用CFD软件针对不同吸雨量及雨滴颗粒直径进行了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发现:雨水的吸入会不同程度地降低压气机的总压比、总温比及效率等性能参数,在相同吸雨量的情况下雨滴颗粒的直径变化对压气机性能影响较小,而性能的恶化程度会随着吸雨量的增大而大幅度增大;雨水的吸入会影响压气机的气动参数,影响各级间的性能匹配,雨水的吸入会不同程度上改变各级的进口气流角,对后两级的影响较大;雨水吸入使动叶叶根处的反动度变小,叶顶处的反动度变大,从而改变各级间动静叶的负荷分配,降低压气机的效率。
    9  变几何低压涡轮级多工况气动性能研究
    贾小权,闫 睿,宋义康,高 杰
    2021, 36(11):64.
    [摘要](465) [HTML](0) [PDF 2.99 M](407)
    摘要:
    为明确变几何低压涡轮级在多转角工况下气动性能变化情况,通过RANS方法并结合SST湍流模型,研究了可调导叶转角分别为-6°,-3°,0°,3°和6°条件下低压涡轮级的气动性能变化。结果表明:可调导叶旋转角度的变化会明显改变导叶叶顶及动叶通道内的流动情况,角度变大会增加涡轮级流量,并使导叶叶顶处负荷后移,上端区二次流强度增加,叶顶泄漏情况减弱,还会减小动叶进口相对气流角,使动叶压力面出现明显分离;角度变小对低压涡轮级流场的影响与之相反。当导叶转角从-6°变化到+3°时,涡轮级等熵滞止效率提升了约6.7%;当导叶转角从+3°变化到+6°时,涡轮级效率却下降了约0.19%。
    10  基于DPM模型的非共沸混合工质两相冷凝传热研究
    王严冬,陈永东,邓 静,夏春杰
    2021, 36(11):72.
    [摘要](191) [HTML](0) [PDF 2.80 M](393)
    摘要:
    为研究非共沸混合工质在螺旋折流板换热器(HBHX)中的传热机理和热力参数对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建立HBHX冷凝分布参数模型(DPM),并进行乙烯、丙烷和异戊烷混合工质冷凝实验,利用实验结果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冷凝过程中混合工质沿程分别经历剪切力控制区、过渡区和重力控制区,受气相热阻和液相热阻共同影响,冷凝传热系数随干度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在干度0.72处达到最小值;质量流速对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在剪切力控制区和过渡区大于重力控制区;随混合工质轻组分的增加在剪切力控制区和过渡区冷凝传热系数减小,在重力控制区冷凝传热系数增加。
    11  微米沙尘高温气-粒两相流平板沉积特性研究
    徐鑫东,虞跨海,姚世乐,岳珠峰
    2021, 36(11):80.
    [摘要](333) [HTML](0) [PDF 2.71 M](371)
    摘要:
    基于微米沙尘高温弹塑性碰撞理论及沙尘-壁面碰撞沉积模型和两相流理论,研究了不同温度下1~5 μm沙尘与镍基单晶材料壁面碰撞沉积特性,分析了气流流动特性、颗粒运动轨迹和碰撞沉积结果等,研究了粒径和温度对微米沙尘碰撞率、沉积率和捕捉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微米沙尘在通道输送过程中不同出口位置处运动轨迹差异较大;温度为1 323 K时,直径1~5 μm沙尘碰撞率随粒径减小而减小,1 μm沙尘沉积率和捕捉率最大,分别为37.86%和6.049%,2 μm以上沙尘沉积率和捕捉率相对较小;直径1 μm沙尘在1 273,1 323和1 343 K 3种温度下沉积率和捕捉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
    12  基于实验数据的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先进
    胡晓微,李观铭,董胜明,张 蓓
    2021, 36(11):87.
    [摘要](247) [HTML](0) [PDF 2.46 M](423)
    摘要:
    为了研究复叠式高温热泵系统各部件火用损分布特性及其产生的原因以指明系统优化方向,通过搭建实验台,实现了90 ℃的大温差升温(30~120 ℃)。基于实验数据,分别采用常规火用分析和先进〖HT5”,7〗火用分析(advanced exergy analysis)方法对复叠式热泵系统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高温压缩机和低温压缩机的火用损失最大,系统的内源火用损失占总火用损失的93.73%,可避免火用损失占总火用损失的70.79%,表明火用损失主要来自于部件本身,且部件的改进潜力很大;高温压缩机、低温压缩机和高温冷凝器的内源可避免火用损失最大,在系统优化时应当优先考虑这些部件,可减少系统51.04%的火用损失。
    13  温度和改性浓度对改性飞灰汞吸附性能的影响
    于井会,靳 达,郭占纬,张永生
    2021, 36(11):94.
    [摘要](141) [HTML](0) [PDF 2.20 M](360)
    摘要:
    采用机械力耦合NaBr的方法对燃煤飞灰进行机械化学改性。在固定床反应装置上研究了NaBr质量浓度及吸附温度对改性飞灰脱汞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飞灰的脱汞效率受NaBr溶液质量浓度和吸附温度的影响较为明显,脱汞效率随NaBr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同时吸附温度越高汞吸附性能越好;在350 ℃的吸附温度下,机械力耦合0.5%浓度的NaBr对汞几乎完全吸附;在机械力与NaBr的协同改性过程中,随着NaBr溶液质量浓度的增加,原始飞灰中粒径占比发生改变,飞灰表面破碎程度增大,飞灰部分表面官能团发生改变,产生了活性位点与新的活性官能团,从而增强了对汞的吸附性能,促进了对汞的吸附脱除。
    14  轴流式旋风分离器结构与分离特性数值模拟
    陈思敏,孙士荣,刘振峰,熊桂龙
    2021, 36(11):100.
    [摘要](797) [HTML](0) [PDF 2.38 M](386)
    摘要:
    依据轴流式旋风分离器的基本结构建立分析模型,通过CFD-DEM耦合计算获得运行时内部流场主要参数以及颗粒分布,提取了影响分离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研究其在不同粒径、不同进口速度下与分离效率和压降的关系,并给出了分离效率与各参数的拟合关系式。结果表明:叶片出口角和排气管直径对轴流式旋风分离器的分离效率有显著影响,随着叶片出口角减小,静压逐渐增大,切向速度增大,同时分离效率提高;排气管直径增大,静压减小,当其为分离器筒体直径的0.6~0.7倍时分离效果最好;流速为20 m/s时,对4 μm的颗粒分离效率可达到92.3%,10 μm及以上颗粒可实现100%分离;并使用加权方法给出了在粒径dp≥4 μm,进口风速为4~20 m/s的工况下适用的分离效率计算模型。
    15  变负荷下空气预热器内硫酸氢铵粘结性积灰特性研究
    雷健康,赵伶玲
    2021, 36(11):107.
    [摘要](537) [HTML](0) [PDF 2.59 M](356)
    摘要:
    针对SCR脱硝氨逃逸造成的空气预热器堵塞问题,构建了可反映蓄热板表面飞灰碰撞、粘附与脱离特性的硫酸氢铵(ABS)粘结性积灰计算模型,并对比分析了锅炉在50%~100%最大连续蒸发量工况(BMCR)之间的6种负荷下蓄热板间烟气流速分布及ABS粘结性和松散性积灰的积灰强度、积灰概率等积灰特征量,同时对30% BMCR负荷下蓄热板表面积灰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各负荷下ABS粘结性积灰强度均为松散性积灰强度的4.8倍以上;负荷每增加10%,ABS粘结性积灰与松散性积灰强度分别增加约9.90和2.15 μg/mm2,ABS粘结性积灰强度增加量较大;ABS粘结性积灰区域随负荷增大逐渐减小,当负荷由50%增大到100%时,积灰上限向冷端移动0.07 m;ABS粘结性积灰概率受负荷影响较小,各负荷下均为0.9,而松散性积灰概率为0.2~0.4,且随着飞灰粒径增大而降低。
    16  焦炉煤气燃烧反应动力学机理简化与验证
    刘乃聪,孙继昊,赵宁波,李淑英
    2021, 36(11):114.
    [摘要](798) [HTML](0) [PDF 2.30 M](354)
    摘要:
    为减少焦炉煤气燃烧室数值模拟的计算时长,基于直接关系图法和敏感性分析法对GRIMech 3.0详细机理进行简化,通过理想反应器计算和二维数值模拟验证简化机理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在较宽的参数范围内(初始温度300~800 K,压力0.1~2 MPa和当量比0.5~1.4),含25组分、134步反应的简化机理可以精确计算焦炉煤气的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点火延迟时间、火焰温度以及中间燃烧组分;得到的简化机理能够有效模拟射流火焰的反应物消耗、产物生成、温度以及中间产物分布等特征,在保证计算精度的前提下,大幅减少了数值模拟的计算时长。
    17  无反向流脉动条件下波纹管内流体传热及阻力特性研究
    张 亮,张安龙,曲平平,荆宇燕
    2021, 36(11):120.
    [摘要](698) [HTML](0) [PDF 2.18 M](404)
    摘要:
    利用数值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在无反向流脉动条件下,分析脉动参数雷诺数Re、斯特劳哈尔数St及振动分率P对波纹管中流体的传热和阻力特性的影响。入口速度为脉动速度,入口温度设为300 K,出口设为自由出口,壁面采用恒温壁面,温度为350 K。研究表明:波纹管内流体处于层流状态时,随着Re的增大,传热强化幅度不断增大;流体处于湍流状态时,传热强化幅度随Re的增大而降低;随着St的增加,传热强化幅度增大;振动分率P对传热强化幅度的影响不明显;平均摩擦系数随着Re的增大而减小,随着振动分率P的增加而小幅度增大,在一个脉动周期内摩擦系数呈正弦规律变化,且随着St的增大发生明显变化,但平均值几乎不变。
    18  基于约束支持向量回归的电站锅炉燃烧优化建模
    闫水保,冯 灿,齐继鹏,钱亿博
    2021, 36(11):126.
    [摘要](687) [HTML](0) [PDF 2.40 M](370)
    摘要:
    为建立一个有效的电站锅炉效率与NOx排放浓度预测模型,在最小二乘支持向量回归算法(Least Squares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LSSVR)基础上进行改进,提出了约束支持向量回归算法(Constraint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CSVR),通过优化支持向量的选择策略,来增强算法泛化能力和对不良数据的抵御能力。初始数据经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后,输入基于CSVR算法的锅炉燃烧模型进行训练,并将建模结果与LSSVR算法和BP神经网络算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使用PCA对数据预处理后,输入变量维数由五维降到三维,简化了模型结构,同时又保留了输入数据的主要特征。在相当的平均预测误差水平上,CSVR算法选用支持向量数目分别只有83个和117个,远少于LSSVR算法选用的900个;CSVR的最大预测相对误差只有3%,远低于LSSVR的25.8%,BP算法介于两者之间。
    19  水煤浆快速热解特性及影响因素研究
    冯 帆,于 娟,张 曜,张忠孝
    2021, 36(11):133.
    [摘要](299) [HTML](0) [PDF 2.93 M](390)
    摘要:
    为研究水煤浆(CWS)的快速热解特性,利用高频加热炉,以神木煤作为CWS制作原料,开展快速热解实验,并与慢速热解实验结果作对比,分析了热解气的释放规律(产率、组分及比例等)及热解特性与反应温度、加热速率、停留时间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热解气以H2、CO、CH4和CO2成分为主;在高于1 000 ℃和较长的反应时间下进行快速热解,有利于生成高体积分数和高产率的还原性气体;快速热解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H2和CO的产率持续增加(H2的产率增加了约0.45 L/g, CO的产率增加了约0.14 L/g),而CH4的产率先上升后下降(在900 ℃时产率最高为0.12 L/g),CO2产率在低温段有些许上升之后几乎没有明显变化(只增加了约0.03 L/g);快速热解条件下,H2和CO的相对体积分数随着温度的升高而持续增加(分别增加了约45%和5%),CH4和CO2的体积分数则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CH4下降约35%,较为剧烈,而CO2则下降了约10%~20%);在慢速热解时,H2,CO2和CH4的产率会随着最终温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最高点在约1 100 ℃),CO产率则呈上升趋势;慢速热解阶段H2和CO2的相对体积分数随着温度的增加略有变化(CH4则下降了3%), CO增加约5%。
    20  垃圾焚烧电厂机组运行性能对比试验研究
    任 刚,马 江,王为术,刘 军
    2021, 36(11):141.
    [摘要](914) [HTML](0) [PDF 2.31 M](431)
    摘要:
    为研究3台老旧垃圾焚烧机组的运行性能,现场实测3台机组的主要运行参数,定量计算各项热损失,对比分析3台机组焚烧炉-余热锅炉及烟气净化设备性能。结果表明:A、B、C 3台机组实测焚烧炉-余热锅炉效率分别为77.44%,80.14%和82.70%,效率偏低的主要原因为燃用的生活垃圾热值高于机组设计垃圾热值导致排烟温度过高;机组各项热损失中,排烟热损失所占比例最大,其次为炉渣热损失;3台机组排烟热损失分别占总热损失的84.79%,74.21%及76.58%;B机组半干式反应塔漏风率最大(8.56%),C机组最小(2.90%);3台机组布袋除尘器漏风率均偏大,分别为12.12%,6.54%及11.23%,远高于其设计值(2%)。
    21  PV/T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关键参数影响特性研究
    安丽芳,景金龙
    2021, 36(11):147.
    [摘要](164) [HTML](0) [PDF 2.63 M](407)
    摘要:
    利用PV/T太阳能光伏光热系统实验平台针对空气质量流量、太阳辐照强度、环境温度和大气降尘 4种影响系统性能的关键工况参数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设定的流量范围内,PV/T系统的光热和光电效率都随着空气质量流量增大而稳步上升;太阳辐照强度增大时,系统输出电功率随之增大,光热效率变化较小,光电效率有一定程度的降低;环境温度在一定范围内时,系统的输出电功率和集热效率都随着环境温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环境温度超过一定值后,系统的光伏模块受面板温度升高的影响光电转换效率呈下降趋势;随着积尘密度的增大,玻璃盖板的透射率减小,一个月的积尘量会导致系统光电效率和输出电功率分别下降17.84%和18.25%,若以光电效率衰减20%为界限,清洁周期为5周左右。
    22  摩擦阻尼器对海上风力机塔架抗震性能研究
    薛世成,闫阳天,李 春,杨 阳
    2021, 36(11):154.
    [摘要](394) [HTML](0) [PDF 3.53 M](401)
    摘要:
    为分析摩擦阻尼器对近海单桩风力机结构抗震性能的影响,以单桩式NREL 5MW海上风力机为研究对象,基于有限元理论,建立三维多物理场模型,对多组实测地震下摩擦阻尼器在近海风力机结构抗震中的应用效果展开研究。结果表明:摩擦阻尼器对风力机塔顶振动具有显著控制效果,伪谱加速度最大时可使塔顶位移降低54.79%,但进入滑移状态后其无法复位的特性会导致风力机塔顶位移平均值无法恢复到震前状态;摩擦阻尼器可有效缓解因地震激励造成的塔壁应力集聚现象,Mises应力最大值降低17.96%;摩擦阻尼器对强伪谱加速度(PSA)地震导致的风力机塔顶位移及海床处弯矩控制效果更佳,而对弱PSA地震导致的结构响应控制效果则较为一般。
    23  基于分位数回归的厂级自适应经济负荷分配
    牟柯昱,司风琪,邵 壮,王 鹏
    2021, 36(11):164.
    [摘要](586) [HTML](0) [PDF 3.04 M](327)
    摘要:
    针对目前厂级负荷分配中煤耗模型难以准确建立等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历史数据挖掘的厂级自适应经济负荷分配的建模方法。首先,根据历史数据中性能参数相对于边界参数的条件概率分布,利用分位数回归筛选运行经济性优良的历史数据为目标样本,建立不同工况下总负荷与各机组所分配负荷之间的映射关系。其次,考虑到煤耗特性容易时变的特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当日运行样本的煤耗特性自适应机制;最后,分析了分位数回归对调度结果的影响,以及最新采集的数据流的分布对自适应能力的影响。算例仿真和工程实例分析的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保证较高优化精度的同时,可以自动适应煤耗特性的突变或漂移,保证对理论最优解的跟踪,具有较高工程应用价值。
    24  针对持续低负荷运行中过热器管束泄漏的失效分析
    王永盛,李幸芬,商颜芳,王 萌
    2021, 36(11):173.
    [摘要](165) [HTML](0) [PDF 2.83 M](399)
    摘要:
    某型中压燃气蒸汽锅炉在近期一次持续低负荷运行后,其高温段过热器部分管排出现横向裂纹。根据该锅炉的设备参数、历史运行数据及流程结构特点,分析其运行中可能致使炉管泄漏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进一步利用硬度检测、渗透检测、拉伸试验和金相检测等试验检测技术,排除换热管材质使用不当,汽水品质造成炉管内部结垢以及低负荷运行期间金属局部过热等造成缺陷的可能,对其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确定导致本次换热管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氯离子影响下的持续应力腐蚀。针对本锅炉给水流程的结构特点提出增设氯离子监测措施,避免装置异常串料污染锅炉给水的品质。
    25  针对持续低负荷运行中过热器管束泄漏的失效分析
    王永盛,李幸芬,商颜芳,王 萌
    2021, 36(11):173.
    [摘要](165) [HTML](0) [PDF 2.08 M](7)
    摘要:
    某型中压燃气蒸汽锅炉在近期一次持续低负荷运行后,其高温段过热器部分管排出现横向裂纹。根据该锅炉的设备参数、历史运行数据及流程结构特点,分析其运行中可能致使炉管泄漏的主要风险因素,并进一步利用硬度检测、渗透检测、拉伸试验和金相检测等试验检测技术,排除换热管材质使用不当,汽水品质造成炉管内部结垢以及低负荷运行期间金属局部过热等造成缺陷的可能,对其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和对比,最终确定导致本次换热管开裂的主要原因是氯离子影响下的持续应力腐蚀。针对本锅炉给水流程的结构特点提出增设氯离子监测措施,避免装置异常串料污染锅炉给水的品质。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